医美上游产品复合了医药的高研发门槛以及良好的消费升级属性,兼具较优的竞争格局和更好的成长性,从发展驱动力来看,消费力的提升为源动力,技术端的升级为驱动力,共同推动了医美行业的高速发展。
我们从美国90年代至2003年期间的高速发展,是由消费能力和非手术医美的技术进步共同推动,可见一斑,分阶段来看,医美属于强可选消费,渗透率提升期行业增速与人均收入水平和医美产品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而在渗透率偏饱和期则具备较强的经济相关性。
从需求属性来看,高单价的消费属性要求较高的消费能力。医美产品的供给看似纷繁复杂、创新层出,而从消费者本质需求出发,医美产品应当遵循两重约束,其一是消费者预算的约束,相较于医疗的刚需属性,医美具备较强的可选消费特征,医美消费特别是非手术类医美消费属于高单价、高频次的消费,对消费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二是医美消费者的出发点是需求痛点本身而非医美产品,产品的定价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痛点解决的迫切程度,行业的产品推陈出新虽频繁,医美新产品的空间,将仍以是否满足消费者新的功能痛点、新的部位痛点为准则。
从供给端来看,大多数医美产品是从医疗用途延伸至医美用途,医美产品上游具备高研发门槛、强监管属性。医美上游产品大部分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对比医美产品高度发达的韩国,可以发现,中国的医美产品审批周期相对更长、监管更为严格:韩国的三类/四类器械在其医疗器械的监管中等级高,快半年即可获得三类和四类医疗器械证,该审批流程快于国内三类医疗器械证的审批周期,由此可见中国医美产品的监管更为严格、先发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落实到企业经营而言,由于消费者消费医美产品需要配套调节服务,其消费场景的落地在医美医院,因此医美产品是To B+To C的商业模式。To B+To C的商业模式对上游医美产品企业的战略定力、持之以恒的渠道培育提出较高要求。医美产品通常的推广模式是上游厂商推广至B端医美机构,由医美机构为C端客户选择适合其适应症的产品,而B端机构的教育需要较长周期去沉淀,方能建立稳定的厂商和B端合作以及信任关系,对上游企业在医美产品领域的战略定义和渠道深耕提出较高要求。
医美机构的产品搭配决定了上游企业的两种产品设计思路。从B端医美机构的运营角度而言,他们倾向于选择两类产品,也符合了绝大部分零售型的商业业态在选品上的一般性逻辑:第一类是大单品,也就是流量型品种,这类单品拥有强的C端消费者心智,属于消费者到医美机构自发选择的产品;第二类是对渠道教育消费者的要求更高的品种,也就是需要机构发挥较大的教育消费者作用、从而获得渠道溢价的品种,这类产品通常以新品为主。
还有整形疑惑?想了解更多整形医院价格信息?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与整形顾问一对一沟通,免费为您提供医院对比、医生对比、价格对比等服务喔~!